艾

最正統的“艾草”,香味濃烈,它的葉片布滿灰白色柔毛,所以從某些角度看,艾草整株都會顯現出極為耀眼的白色,所以艾草也有一個叫“白艾”的稱呼。
野艾蒿

常見的“艾草”,至少在上海地區,它比艾更為常見。請注意,“野艾蒿”這個名字并不是因為它是野生的,即使它被栽培,也仍叫“野艾蒿”。野艾蒿的葉形比較多變,但都很開裂,特別是與艾一比,野艾蒿的葉片顯得更加細碎了。它的葉面是綠色的,葉背則是灰綠色,葉片較薄,和艾很容易區分出來。野艾蒿可以作為艾的替代品,但它的氣味更為陳雜發苦,沒有艾好聞,所以吃的方面,若有艾,則先選擇艾。此外,還有南艾蒿、五月艾這些與野艾蒿樣子十分相似的蒿草,遇到它們別怕,如果你是想使用它們,可以統一看做“野艾蒿”。
鼠曲草

與前兩者不同,鼠曲草是菊科鼠曲草屬植物,與“艾草”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不過在一些地區,鼠曲草會被做成鼠曲草青團或粑粑,它還有個別名叫“清明草”,可以說是別樣的“艾草”了。鼠曲草很矮小,葉片灰綠色,呈長圓形,十分可愛。很容易與艾區分開來。
野菊


野菊是菊科菊屬植物,但它的葉片確實和艾草有些許相似,尤其有些野菊葉片上還有白毛,這就更像艾草了。這兩種植物,在花期時比較容易區分,艾的花很小,基本沒什么觀賞價值;野菊的花朵這是我們印象中的“野菊花”,深秋時節開滿金黃色的一片,十分美麗。野菊的嫩芽,雖不能用于制作青團,但也有食用價值,是許多地區會吃的一種野菜。
其實這四種植物,只要把照片拿出來進行對比,就不會忘了它們了,因為它們的樣貌差異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