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艾,其味苦而辛,無毒,洗熏服用皆可。能溫中、逐冷、除濕,調理多種問題。

艾之灸法
艾灸療法簡稱“灸法”或“灸療”,使用艾絨制成的艾炷或艾條,或摻合其他藥物,對準或放置在體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燒之,使其發生特有之氣味與溫熱之刺激,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和藥物的作用透入肌膚,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深入臟腑、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調整生理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1、懸灸
用艾絨卷起來的長條狀圓柱艾條施灸。將點燃的艾條懸于距離施灸部位一定高度進行熏烤,一般艾火距皮膚約3厘米,每次灸5~10分鐘,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至于燒傷皮膚,以出現紅暈為度。操作時分為溫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種方法。

2、器灸
又叫溫灸器,根據不同的艾灸器具,可分為溫灸盒、溫灸筒、溫灸杯等。它的優點是可以固定在使用者身上,操作方便,刺激作用溫和。
3、隔物灸
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上某種物品而施灸的一種方法。作為間隔的物品通常有姜、蒜、鹽、藥等,分別稱為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藥灸等,因為間隔的物品不同,治療作用也不同。

4、直接灸
是用艾絨捏成的圓錐體,也叫艾炷,直接放于身體穴位和病痛處點燃施灸的方法。一般艾炷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大者如蠶豆大小,中者為黃豆大小,小者為麥粒大小,皆為上尖下大圓錐體,便于平放和點燃。直接灸分為兩類,灸后不留瘢痕的稱為無瘢痕灸;灸后皮膚出現化膿甚至結痂的,稱為“瘢痕灸”。
艾之洗法
艾葉主要作用是用來消毒。在化學成分方面,發現艾葉除了含有主要成分揮發油外,在藥理研究方面發現艾葉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鎮咳、祛痰、抗過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特別提示的是:要想完全發揮艾草的作用,需要將干艾葉煎水至褐色后方能使用。
1、沐足
古人云:人累足先累,人老腳先衰。根據中醫經絡學原理,足上有60多個穴位,且每個穴位都與身體的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關系?,F代人寒濕比較重,艾草泡腳能祛寒、除濕、通經絡,還可以治風寒感冒、去火、除腳氣等,因而用艾草泡腳具有簡、驗、廉的諸多優點,對預防小兒感冒,尤其是平素體質虛弱、易患感冒的小兒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洗頭
艾草還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抗真菌藥物,脂溢性患者如果用艾草洗頭,油脂分泌過多、頭癢這些狀況都可以去除。洗過的頭發清新自然,對防脫發效果特別明顯。長期堅持用艾草洗頭,可以加快頭部的血液循環,能有一定生發效果!
3、沐浴
歷代醫籍記載:“止血要藥”,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
現代藥理研究:艾葉在體外對炭疽桿菌、α-溶血鏈球菌、B-溶血鏈球菌、白喉桿菌、假白喉桿菌、肺類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葡球菌、枯草桿菌等10種革蘭氏陽性嗜氣菌皆有抗菌作用,是一種天然的廣譜殺菌抗病毒良藥。

艾之入藥
南陽艾草,味苦而辛,無毒,洗熏服用皆可。能溫中、逐冷、除濕,治多種疾病,藥用價值非常大?!侗静菥V目》曰:“可作煎……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
1、婦科內服
調月經不調、腹中冷痛、胎漏下血、胎動不安、宮寒不孕等癥。
2、炒炭用
可做止血劑,炒炭用止血之力頗優,可調吐血下痢、衄血下血。
3、搗汁服
搗汁服,止傷血,殺蛔蟲,調帶下,止霍亂轉筋,痢后寒熱。

4、做配方
用艾草配方,亦能調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腸胃炎及痢疾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