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中旬,記者來到南陽市某艾絨廠,廠區內整齊存放的生產物資和古色古香的文化長廊頓時讓人眼前一亮。
她熟練導出一組統計數據:一次交檢合格率達到96%;產品成本降低13.03%;合同簽約率達到90%以上;銷售收入則增長了12.5%。
走訪幾家艾草企業,能明顯感覺到現場管理、標準導入、檢驗過程更加規范和完善。“參與省級試點的8家艾草企業,基本實現了提質量、降成本、保交期、強素質的預期目標。”楊愛英說。
南陽艾草種植面積近30萬畝,艾草相關注冊企業1500余家,其中小微企業占到了絕大多數。
“基于這種狀況,我們采用政府部門出資,引入認證機構購買服務,免費為省級試點小微企業量身定制幫扶方案。”省市場監管局認證監督管理處處長史明甫說。
“對于質量提升考核等級優秀的企業,我們聯合工信部門優先納入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南陽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王思紅說。
完成從小作坊家族型企業到規范化的轉變,“人”無疑是最重要的一環。
“做好質量管理,必須提升人員素質。”南陽某艾草有限公司總經理表示,將在員工“老帶新”上多下功夫。
對此,史明甫建議,小微企業可以成立聯合體壯大整體實力,同時,集中優勢資源打造旗艦企業,帶動行業集群發展,形成大、中、小企業有機協作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