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歷史上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百草經》收載藥物365種,這里產的傳統品種就有259種;《本草綱目》中收錄1800多種藥材,這里就有1300多種。
——根據古宛本草記載,結合南陽中藥材種植出產、品質道地的評價研究,2017年12月有關部門組織論證,確定當今南陽的“八大宛藥”是:山茱萸、辛夷、桔梗、丹參、梔子、艾草、金銀花、夏枯草。
——在這里,有著2000多年建城史的南陽孕育出奪目的張仲景中醫藥文化。自然稟賦和歷史造就的中醫藥在此交融匯合,積淀發酵,從千余年前一路走來,愈篤愈醇。

恢弘大氣的仲景文化廣場。 于歡 攝
4月的伏牛山,生機勃發。本報“建強副中心拼出新南陽——春涌南陽社長(總編)訪產業看項目”大型采訪報道團深入伏牛山腹地,開啟了探訪伏牛山本草撬動中醫藥產業鏈的神奇之旅。
一粒野果的嬗變
山茱萸結出產業創新果
“藥材好,藥才好”,這句膾炙人口的經典廣告語,經由仲景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如今,已成為中藥行業備受推崇的價值理念。
藥材好在哪里?藥又好在哪里?帶著好奇,采訪團一行趕赴西峽,深入伏牛山腹地,走基地,進車間,實地探訪。
春來黃金開滿樹,秋來紅果墜枝頭。在山茱萸種植基地,記者錯過花期,沒趕上漫山遍野的金色花開,但見枝繁葉茂間,一簇簇嫩綠的翠果,向上而立,一派生機。
“山茱萸是咱山里人的寶貝,這里家家都種,你看我這1200余棵山茱萸,按去年藥廠收購的價格,今年保守收入7萬元。”站在地頭,西峽縣太平鎮山茱萸種植戶王磊指著綠油油的山茱萸,笑得合不攏嘴。
王磊口中的“藥廠”是仲景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全市中藥材龍頭企業、中醫藥產業鏈鏈主企業,它對我市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不可估量。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作為道地產區之一,西峽種植的山茱萸肉厚、色澤鮮亮、多糖含量高,其藥用價值更高,并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如今,西峽人房前屋后都種了山茱萸,伏牛山上山茱萸產量占全國市場60%左右。小小的山茱萸果蘊含著大能量,它不僅讓山里人發家致富,也成為當地增產創收促產業升級的寶貝。
仲景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秉持“藥材好”育道地藥材的理念,于1998年就開始探索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在伏牛山腹地建立了20萬畝山茱萸種植基地,并于2003年首批順利通過國家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
據此模式,仲景宛西制藥分別在其它地方建立了地黃、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種植基地并通過國家GAP認證,實現了六味地黃丸所用藥材均源于自建基地的目標。
走進宛西制藥車間,目睹現代化的中藥濃縮丸生產線有序運行,記者一行感受著中醫藥產業神奇的力量——那一粒粒神奇的山茱萸果與熟地黃、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相遇,經過復雜的工序后,蛻變成為聞名遐邇的六味地黃丸。
目前,宛西制藥已形成“藥”“醫”“養”“游”四張牌,將中醫藥的資源和知識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宣傳部部長陳飛告訴記者,宛西制藥圍繞經典名方,做好核心產品,不斷以守正創新為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為我市建設中醫藥強市貢獻“方子”,同時通過產業鏈的整合和創新鏈的強化,讓中醫藥在創新和應用中不斷增強科學價值、臨床價值和服務價值。
一葉金花的蝶變
金銀花開出致富路
從一株金銀花變成一支雙黃連口服液需要經過哪些過程?
“那需要整個產業鏈的協作,種植、收購、提取純化、制劑生產……”河南福森實業集團董事、副總裁兼福森藥業公司總經理陳向東一語中的,“簡言之,就是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把金銀花種植產業在當地大力發展,繼而拉長產業鏈條,確保老百姓持續增收和中醫藥產業持續發展。”
回答看似云淡風輕,實則歷經滄桑。
——從2010年在淅川縣九重鎮建設萬畝金銀花種植示范基地,到如今集中連片種植金銀花已達3.5萬畝;從剛開始群眾不理解,到如今惠及全縣10個鄉鎮,增加農民收入1.5億元以上的輝煌;
——從自古以來當地“跑水、跑土、跑肥”的土質,到草根系發達的金銀花修復土壤改善生態……
這株神奇的金銀花自從扎根淅川后,福森藥業將“一株花”培育成“一條鏈”,讓山溝里的喜事接二連三發生。
為了從源頭控制雙黃連系列產品主要中藥材原料金銀花的質量,福森藥業以中藥材規范化、規?;?、產業化為導向,建成高標準金銀花種植示范基地和金銀花現代化加工倉儲基地,從源頭上保證優質金銀花的生產。
作為目前國內劑型較全、生產規模較大的制藥企業之一和最大的雙黃連生產商,每天有200多萬支雙黃連口服液和50萬支雙黃連注射液從該公司的生產線上“誕生”。
目前,像福森藥業這樣的中藥規模以上企業,在淅川縣共有6家,年產值42.18億元,占該縣規模以上企業產值比重32.45%,主要產品涉及中藥材種植、粗加工、切片、中成藥生產、中藥飲料和醫用包裝材料等。
一株小草的神奇
艾草成就百億大產業
一株小草改變世界,一縷藥香跨越古今。
南陽盛產艾草,而且品質優良。東漢時期,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寫道“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其《金匱要略》中用艾的方劑有20多個。
二十多年來,南陽艾從肆意生長的野草步步成長為譽滿天下的著名品牌,成就了年產值達110億元的大產業。全程見證了這段歷史的藥益寶公司董事長查洪付頗為感慨:“發展艾草制品既能就地取材,又能就近解決就業,如今公司就有員工400多名。”
一棵艾草連民生,“藥益寶”只是南陽1500余家艾制品加工企業的縮影,因“艾”生財,因“艾”致富,小艾草已成為南陽人的“致富草”。
艾草飄香已千年,產業興盛在今朝。在南陽,艾灸館遍布城鄉,臨街門店艾制品門類眾多,山區艾草產業園漫山飄香。據統計,目前,南陽人工種植艾草面積近30萬畝,艾制品占全國市場份額七成以上,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艾草種植基地、艾草收購集散地和艾草產品加工基地。
“藥材好,藥才好。”這是八百里伏牛山造就的南陽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天然優勢。當前,我市正全力打造全球中醫圣地、全國中醫高地、全國中醫藥名都,作為中醫藥產業鏈的鏈主企業,仲景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正通過產業鏈的整合和創新鏈的強化,在創新和應用中不斷增強科學價值、臨床價值和服務價值,加快推進“一二三產”全產業鏈高質量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市場占有率和經濟效益,不斷獲得更多民眾的信賴。根據我市中醫藥產業鏈發展提升規劃,力爭到2025年使產業鏈企業達到65家,實現營業收入突破300億元,從業人員8000余人。
南陽中醫藥產業大有可為,未來可期!